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诗法学的系统建构和多重阐释评易闻晓中国诗法(2)

来源:法学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对于诗法的阐释不同于诗法本身的梳理,必须进行深层的挖掘、理论的提升和结构的重组。在这方面,《中国诗法学》是第一部著作,全书共8章,先从中

对于诗法的阐释不同于诗法本身的梳理,必须进行深层的挖掘、理论的提升和结构的重组。在这方面,《中国诗法学》是第一部著作,全书共8章,先从中国哲学推及诗学的体用思辩,在诗本层面统摄所有诗法的讲求,期以建立一个完整的诗学体系,并为诗法学的阐释搭建总体的框架。而且唯以汉语单音独字和稳定声调的应用对比西方多音节文字,才能认识中国诗的本质特点尤其是形式的优越性。进而基于汉语以及汉字的特性形成一定的句式和体制,声调的应用又导致格律的产生,所以继论三、四、六言体制,而五、七言以有单音可资句法锻炼,故合而论之。并以积字成句、积句成章,属对成于两个单句的组合,故以句法为中心合并论述。而用事、借代、成辞及其脱化以其“文言性”的历史积淀显示诗道高雅的尊古意识和历史空间,最后以表现手法贯通自《诗》以迄晚近的整个诗史,形成中国诗法学的阐释体系。

《中国诗法学》从中西哲学基本思维和汉字使用对中国诗法学进行重新阐释,并贯穿始终。不仅体用之思将诗法学置于本体的统摄之下,由此确立了诗法学作为工力锻炼之于本体的“合理性”,而且确立了体用思维之于西方哲学和诗学“二分”的文化独立性。本体与作用的相融相即,保证了中国诗学自然之道落实于工力锻炼的统一,而西方诗学由于哲学本体和经验世界的隔绝,必然不能达到这种体用的融通,中国诗按照这种深层的理路演变发展,更是汉字书写使然。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根本性的,中西语言文字的不同导致中西诗歌的差异。由于汉字单音独字和象形表意之于语音的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汉字的书写就决定了中国诗的本质特点,中国诗节奏、句式、体式和格律都以汉语单音独字的组合生成,所有诗法都是在此基础上的讲求。强调中国诗使用汉字所形成的本质特点,在该书中是通过西方拼音文字和“语音中心主义”,以及形式主义对诗歌形式尤其是“诗歌语法”的对比来实现的。这就是说,对西方哲学、文字学、诗歌理论的借用、从“他山”的角度比照出中国思维、汉字、诗歌的文化特征,毋宁说这是一种文化的自信和持守。

这突出反映在对于中国“旧诗”形式的竭力维护中。现代以来对于“旧诗”的批判不绝于耳,“旧诗”被定性为过时的封建古董,“旧诗”的理论难以自我辩护,于是强调其本于汉字特点的“科学性”就显得十分必要,这一借助俄国形式主义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却为“旧诗”作了最好的辩护,关键就在于汉语单音独字有声调,单音组合为双音节奏,既而成为稳定的句式,再由声调组成属对,终以联对结构精简为律诗四联八句之制。诚如著者所言,“也许只有借助形式主义的‘科学’视角,才能将本有的科学性还原于被称为‘旧诗’的传统中国诗本身,对于‘旧诗’的格律,及其节奏、句式、体制之于汉语的本质特点来说,我们坚信其真正的科学性”。①易闻晓:《中国诗法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157页。介绍旧诗格律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这些格律的规范自来习以为常,从汉语特点阐发其“科学性”,准确到位,只有这样,才能为“旧诗”的当代延续提供无可辩驳的理由。

基于中国文化的自信和持守,该书阐发了中国诗学不少重要的深层问题,尤其是第七章“典雅标格的历史空间”,每一节都探讨了中国诗至为深层的文化问题。第一节“诗道高雅与尊古意识”,由于汉字“文言性”的历史记忆以及成辞、用事、脱化的诗法运用,中国诗本然具有其他任何民族诗歌所不具备的高雅特征。第二节“咏史怀古的回顾情结”,“在世界文学史上恐怕是独特的,这彰显着中国诗的尊古意识,不用说也是古雅的体现”。②易闻晓:《中国诗法学》,第318页。尤其是最后两节,第六节“文学历史的作者塑造”,就《古诗十九首》的共同倾向及其对于乐府“古辞”的祖述,指出“来自‘共时性’和‘历时性’相融的共通言辞、主题、意绪和情感倾向,以及构思和习惯和潜在的深层心理塑造了作者,同时塑造了‘作品’,这种无所不在的力量强制他们从事似乎预先设定的文学‘创作’”,③易闻晓:《中国诗法学》,第356页。这一见解无疑是深刻的,它从诗法的阐释达到文学生成以及文学史与作者的深层关系,足以弥补“文学创作论”对于主体过度倚重的理论偏差,对于文学研究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而且达到中国诗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传统接续的共性。最后第七节“联想和踪迹的文学史”,借用德里达“文字学”的“踪迹”漂浮的概念,对中国诗成辞祖述与脱化作了绝好的阐释,中国诗的写作,实际上乃是“无数文本‘踪迹’的叠加”,④易闻晓:《中国诗法学》,弟359页。这深刻回答了文学继承的根本问题,显示出一个民族文学不绝如缕的精神内核,并宣告那种脱离传统的所谓“创作”,在理论上是根本站不住的。凡此表现为对于中国诗乃至自身文化的深刻认同和深切理解,文化的自信建立在深入的阐发和严谨的学理之上。

文章来源:《法学杂志》 网址: http://www.fxzzzzs.cn/qikandaodu/2021/0617/738.html



上一篇:中国环境管理经济与法学学会一九八七年国内学
下一篇:河北法学会全面推进新时代法学会建设

法学杂志投稿 | 法学杂志编辑部| 法学杂志版面费 | 法学杂志论文发表 | 法学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法学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