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证据法之力经文阿甘本论卡夫卡(2)

来源:法学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阿甘本撰写有《K》一文,收在他《裸体》一书中。该文集中论述了卡夫卡长篇小说《诉讼》和《城堡》中的主人公。 在这里,阿甘本首先进行了语言学的

阿甘本撰写有《K》一文,收在他《裸体》一书中。该文集中论述了卡夫卡长篇小说《诉讼》和《城堡》中的主人公。

在这里,阿甘本首先进行了语言学的探源和分析,然后进行法哲学的考察和梳理,重点探讨和分析的是卡夫卡的两部最重要的长篇小说《诉讼》和《城堡》。阿甘本在文章一开头就考察了罗马法中“诬告”一词:“在罗马法律中,诉讼的作用有限,而诬告(calumnia,古拉丁语为kalumnia)如此严重地威胁着正义的实施,以致于惩罚诬告者,就在其前额烙上这一字母K(kalumniator的首字母)。”⑦在《诉讼》的开头,卡夫卡写道:“一定有人诬告了约瑟夫·K,因为,他没干什么坏事,一天早晨却突然被捕了。”⑧这个“K”是卡夫卡吗?阿甘本认为非也。阿甘本认为,“K”就是“kalumnia”的首字母,其意思指的就是诬告。

卡夫卡上大学所学专业为法律,最后他获得法学博士学位。他学习罗马法,研究罗马法,对罗马法中的相关刑罚也非常熟悉。上大学时背诵罗马法枯燥乏味的情形让卡夫卡记忆深刻,后来他在给女友密伦娜的信中这样写道:“那是夏天,天很热。这季节就是这样,简直叫人受不了,牙齿间咬着那讨厌的罗马法律史……”⑨翻开罗马公法,我们看到举证责任由检举者负责提供,检举者必须提供相关文件。在罗马公法中,检举者负举证责任。证明方式是出示有关文件。“不仅当检举者未能证明其检举属实时,他将被处罚,而且检举者应当告知的代理人也应受到处罚。”⑩“证明不了主张的事实的,构成诬告,要被反诉或反坐……公元61年的《图尔皮流斯元老院决议》针对不当检举规定了诬告罪(calumnia)、虚意控告罪和无辜放弃控告罪。对于前者,按《关于诬告者的雷姆缪斯法》判处反坐,同时剥夺被告提起公诉的能力。”“如果被告被判决无罪,控告人构成诬告,要把上述诬告赔偿金交给奴隶的主人。而且他要承担诬告罪的审判……罗马总共有11个常设刑事法庭,实际上有12个,因为每个常设刑事法庭都兼为诬告罪刑事法庭审理涉及本庭专理罪名的诬告案件。即使在家父告错自己女儿的情形下,也要承担诬告的责任。”原来,卡夫卡的《诉讼》中的主人公之所以叫“约瑟夫·K”,就是因为K是诬告(kalumnia,古拉丁语)的首字母。所以说,小说中的主人公的名字就透露了他的身份,他就是一位诬告者,而这位诬告者就是主人公自己。这种观点在卡夫卡的相关研究中可谓别开生面,令人感觉耳目一新,虽说言之成理,但也未免显得有点简单随意。

如此一来,在该小说中最为重要和关键的也就是诬告了。不仅如此,诬告甚至可以说是理解和认识卡夫卡的核心,诬告一词似乎具备了某种法律的神秘力量。“如果有人意识到,字母K不再简单地代表诬告(kalumnia),而指代诬告者(kalumniator)——错误的控告者——那么,这只能意味着该诬告者才是小说的真正主人公,换言之,诬告者将自身带入诬告之中。此处的‘某人’(jemand),因其诬告而开启诉讼,正是约瑟夫·K本人。”K一直无法确知法庭是否真的控告了他,监督官第一次见到K时就明确地说过,“不知道是否有人控告了您”,K看似“被捕”了,但奇怪的是这没有给他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K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然而,K还是想尽了一切办法,一定要进入法庭大楼。K心目中的法院大楼竟然就是那些阁楼、洗衣间和储藏室等,这些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地方在K眼里竟然变成了法院大楼。K并未被真正传唤,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进入法庭,令人惊讶的是,法庭竟然还接纳了他。随后K在与毕斯特纳小姐谈话时,竟然鼓励毕斯特纳小姐去诬告他,说自己有侵犯行为,他对此毫不犹豫。所以说,与其说说有人诬告了K,不如说他是自我诬告。

在卡夫卡的小说《诉讼》中,与法庭相关的人物众多,诸如法官、检察长、警察、被告、律师,乃至看守、刽子手等,几乎可以说是应有尽有了,但是,却缺乏诉讼中最重要的一项,即明确的原告。小说中说“一定有人诬告了约瑟夫·K”,那么是谁呢?“有人”指的是某一个人,并没有明确的所指。“一定”在这里只是虚拟语气,表示一种推测或者猜测,并非“必定”。即便到了小说结尾,读者也根本不知道究竟是谁控告了约瑟夫·K。因为没有人控告约瑟夫·K,那么其实约瑟夫·K就是原告,是他自己控告了自己。“他只得仔细地回忆他的一生,就连最微不足道的行为和事件也得从各个角度详细解释清楚。”果然,约瑟夫·K就是在自我控告,作为作者卡夫卡也一样,他也习惯于自我控告。并且,在阿甘本看来,自我诬告是卡夫卡与法律进行斗争的一种策略,也是一种与权威进行斗争的武器。这就是理解和认识卡夫卡这部小说的关键所在,不仅如此,这也是卡夫卡的全部小说中的关键所在。在卡夫卡的所有小说中几乎都存在着某种无法摆脱的法律的神秘力量。

文章来源:《法学杂志》 网址: http://www.fxzzzzs.cn/qikandaodu/2021/0420/674.html



上一篇:经济学困境伦理学囿限抑或法学迷惑从对当前经
下一篇:祖述古今汇通中外评易闻晓中国诗法学

法学杂志投稿 | 法学杂志编辑部| 法学杂志版面费 | 法学杂志论文发表 | 法学杂志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法学杂志》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